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大乘入楞伽经序 武周 · 实义难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此经诸佛心量之元枢。偫经理窟之妙键。
广喻幽昆。洞明深义。
跋陀之译未宏。流文之义多舛。
今讨三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
传灯之句不穷。涌泉之义无尽。
少林寺 唐 · 裴漼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原夫星垂梵界。
圣缘开万化之先。
日照王宫。
神迹蕴三灵之始。
包至虚以见世。
象教久传于旷劫。
笼偫有以示凡。
法身初应于中古。
见神通之力。
广拔苦因。
开智惠之门。
深明乐界。
鹤林变色。
观其恋慕之心。
雁塔开扉。
通其瞻仰之路。
少林寺者。
魏孝文之所立也。
东京近甸。
太室西偏。
正气居六合之中。
清都控九州之会。
缑山北峙。
亘宛洛之天门
颍水南流
连荆河之云泽。
信帝畿之灵境。
阳劫之福地。
沙门跋陀者。
天竺人也。
空心元粹。
惠性淹远。
不二法门
有甚深道业。
缅自西域
来游国都。
孝文屈黄屋之尊。
申缁林之敬。
太和中
诏有司于此寺处之。
净供法衣。
取给公府。
法师乃于寺西台舍利塔
塔后造翻经堂。
香水成涂。
金绳为约。
苦心精力。
俾夜作昼。
多宝金身之地。
不日就工。
如来金口之说。
连云可庇。
西缘长涧。
之萧森。
北拒深崖。
覆筠篁之冥密。
烟花浓霭。
暝下天香。
泉籁清音。
晓传空乐。
跋陁息心兹地。
乐静安居。
感而遂通。
境来斯證。
寤寐之际。
若有神人致石磬一。
长四尺。
规制自然。
声律咸具。
得之河曲
空闻汉使之谈。
浮于泗滨。
徒入夏王之贡。
管弦风夜。
合清响于中天。
钟梵霜晨。
谐妙音于上劫。
时有三藏法师勒𨙻翻译经论。
游集刹土。
稠禅师探求正法。
住持塔庙。
虬箭不居。
光尘易远。
虹梁所指。
象设犹存。
周武帝建德中
元嵩之说。
断佛老之教。
率土伽蓝。
咸从废毁。
明皇帝继明正位。
追崇景福。
大象中
初复佛像及天尊像。
乃于两京各立一寺。
因孝思所置。
以陟岵为名。
其洛中陟岵。
即此寺也。
隋高祖受禅。
正朔既改。
徽号已殊。
惟此寺名。
特令仍旧。
开皇中有诏。
二教初兴。
四方普洽。
山林学徒。
皈依者众。
其柏谷屯地一百顷。
宜赐少林寺
大业之末
九服分崩。
偫盗攻剽。
无限真俗。
此寺为山贼所劫。
僧徒拒之。
贼遂纵火焚塔院。
院中众宇。
倏焉同灭。
瞻言灵塔。
巍然独存。
天龙保持。
山祇福护。
神力所及。
昔未曾有。
寺西北五十里有柏谷墅。
偫峰合沓。
深谷逶迤。
复磴缘云。
俯窥龙界。
高顶拂日。
傍临鸟道。
晋成坞。
在齐为郡。
王充僭号。
署曰辕州。
乘其地险。
以立烽戍。
拥兵洛邑
将图梵宫。
皇唐应五运之休期。
受千龄之景命。
扫长蛇荐食之患。
拯生人涂炭之灾。
太宗文皇帝龙跃太原
军次广武
大开幕府
躬践戎行。
僧志操惠玚昙宗等。
审灵眷之所往。
辨讴歌之有属。
率众以拒伪师。
抗表以明大顺。
侄仁则以归本朝。
太宗嘉其义烈。
频降玺书宣慰。
既奉优教。
兼承宠锡。
赐地卌顷。
水碾一具。
即柏谷庄是也。
迨海宇既平。
宪章云始。
伪主寺观。
尽令废除。
僧善护洞晓二门。
远该三行。
诣阙进表。
特蒙置立。
武德中
寺有白雀见。
贞观中
明禅师造重塔之辰。
白雀复示见。
璿图肇启。
初欲呈祥。
宝殿才兴。
遽闻相贺。
高宗天皇大帝光绍鸿业。
钦明至理。
尝因豫游。
每延圣教。
咸亨中
乘舆戾止。
御飞白书题金字波若碑。
留幡像及施物。
永淳中
御札又飞白书一飞字题寺壁。
云开顾鹤。
电转游龙。
神草竞秀于椒涂。
云泉迥飞于锦石。
雕甍增耀。
若缀春葩。
金叠分辉。
似悬秋露。
天皇升遐。
则天大圣皇后为先圣造功德。
垂拱中
有冬抽笋。
塔院后复有藤生。
證圣中
中使送钱于生处。
修理陛阶。
寺上方普光堂功德。
随日修造。
自尔飞鸟。
莫敢翔集。
此寺跋陁疏置。
业造神微。
皇家尊崇。
幽秘。
珍符荐臻于动植。
灵应亟发于庭除。
累圣属心。
每颁渥泽。
王言宸翰。
既叠映于鸡峰。
宝象珠幡。
亦交驰于龙壑。
皇上睿图广运。
神用多能。
藉明台之化清。
绎天池之墨妙。
以此寺有先圣缔搆之迹。
御书碑额七字。
十一年冬
爰降恩旨。
付一行师赐少林寺镌勒。
梵天宫殿。
县日月之光华。
佛地园林。
动烟云之气色。
元魏武。
徒衒奇于篆素。
钟繇蔡邕
致美于缃。
日者明敕。
令天下寺观田庄。
一切括责。
皇上以此。
寺地及碾。
先圣赐。
多历年所。
襟带名山。
廷袤灵迹。
偫仙是宅。
迈罗阅之金峰。
上德居之。
掩育王之石室。
特还寺众。
不入官收。
曾是国土崇绝。
天人归仰。
固以名冠诸境。
礼殊恒刹矣。
高僧跋陁明三藏心禅诸门弟子惠光道房稠禅师等。
精勤梵行。
克传胜业。
惠光弟子僧达昙隐法上法师等十大德。
亦号十英
复有达摩禅师
深入惠门。
津梁是寄。
弟子惠可禅师等。
元悟法宝。
尝托兹山。
周大象中
寺初复。
沙门中德业灼然者。
置菩萨僧一百廿人。
惠远法师洪遵律师即其数也。
唐贞观之后。
有明慈云元素智勤律师
虚求一义。
洞真谛之源。
有大师讳法如
为定门之首。
传灯妙理。
弟子惠超
妙思奇拔。
契元踪。
文翰焕然。
途易晓。
景龙中
中岳少林寺置大德十人。
数内缺。
寺中抽补。
人不外假。
座无虚授。
澄什联华。
接武。
星霜殆周于二纪。
每芳于十步。
上座寺主都维𨙻等。
牢笼法藏
游息禅林。
德蓥神珠。
戒成甘露。
海内灵岳
莫如嵩山
山中道场。
兹为胜殿。
二室回合。
八谷潺湲。
地匝贝花。
门连石柱。
妙楼香阁。
俯映乔林。
金刹宝铃。
下摇清汉。
法界之幽赞如彼。
皇家之福应如此。
天长地久
不传忉利之宫。
劫尽尘微。
孰记铁围之会。
精求贞石。
博访良工。
将因墨客之词。
或颂金仙之德。
聿宣了义。
喻真空。
其词曰。
恒沙国土。
微尘品类。
妄见飞奔。
正心蕴匮。
昏途莫晓。
净根将坠。
乐于盖缠。
若安梦寐。
烝哉大圣。
降迹阎浮。
潜回宝轴。
广运慈舟。
实无灭度
降柔。
绀宫西辟。
白马东流。
迷因慢生。
悟为信起。
玉刹斯建。
宝山载峙。
花台竹林
清泉妙水。
静惟真相。
湛然攸止。
岩岩岭。
河洛巨镇。
下属九溪
上干千仞。
天磴重阻。
仙都清竣。
式创招提。
是资诱进。
婉彼上德。
载诞耆阇。
传业西土。
演教中华。
孝文申敬。
恩赐仍加。
经营宴室。
迥出云霞。
中岳北阯。
山西麓。
斜界玉池。
洞开柏谷。
纡馀岗涧。
连延水木。
郁起旃檀。
云谁卜筑。
吾师苦行。
清修道场。
励精像宇。
专力经堂。
金界绳直。
涂水香。
散花有地。
栖禅得方。
解空应真。
默识开士。
乘杯游集。
振锡戾止。
翻译幽偈。
发挥妙理。
仙磬感灵。
神雀降祉。
运交土木。
代历周隋。
劫火递起。
魔风竞吹。
法身咸翳。
净国同隳。
或闻兴复。
讵振奔离。
神尧应期。
拨乱反正。
皇矣觉力。
福庆
式遏丑徒。
聿扶神圣。
屡降恩旨。
兼敷锡命。
高宗时豫。
先后卜征。
亟回雕辇。
屡倚虹旌。
岩题玉札。
地振金声。
珍符荐至。
在物斯呈。
我皇龙兴
有典咸秩。
懿兹上界。
式诸神笔。
云摇大围。
銮回少室。
草垂仙露。
林升佛日。
护持八正。
每候能仁。
跋陁降德。
稠公有邻。
厥后真侣。
更传了因。
辨才高行。
无替清尘。
倬焉梵众。
明哲。
今我诸公。
蕴彼禅悦。
芳越蘅杜。
净踰冰雪。
缔津梁。
无非苦节。
颍上灵岳
山閒宝殿。
秀出梵天。
孤标神县。
芥城竭。
桑田变。
贞石永刊。
灵花常遍。
史监酒文舒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七、《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七
同官为寮,辄剡公车之牍;
荐贤报国,岂收私室之恩!
一谦之撝,三复以愧。
恭惟某官美由世济,材应时须。
举瓢而酌天浆,更观远业;
明经而拾地芥,伫决巍科。
将犹锥之处囊中,何止罗而致幕下
某每勤婉画,良觉贤劳。
推毂有味其言,式稽于众;
引鼎不程其力,姑见此心。
次韵王定国见赠1088年 北宋 · 苏辙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枯木无枝不记年,寒灰谁遣强吹然。
南迁不折知非妄,未老求閒愈觉贤
屡出诗章新管籥,偶开画卷小山川。
簿书填委惭君甚,拨去归来粗了眠。
诫酒肉慈慧法门 北宋 · 释遵式
南无佛法僧,大慈三宝海。
我今欲依教,普劝诸众生。
莫杀莫食肉,同蕴仁慈行。
无病保长龄,未来成佛道。
诸佛大菩萨,常为救众生。
舍头目身命,不计河沙数。
代鸽弃王身,全蚁委龙命。
流水济枯鱼,萨埵充饥虎。
历劫遍行慈,慈善力成就。
佛无一切心,唯有慈心在。
若有行慈者,不杀不食肉。
仰愿佛威神,世世常加护。
杀生佛所说,即杀自父母。
亦杀自妻女,兄弟及姊妹。
一切男女摄,皆曾为父母。
生生所受胎,从之禀遗体。
受一畜生形,骨血如山海。
一一类中身,生生不可计。
轮回六道间,展转为亲属。
故食诸众生,名食父母肉。
又观一切身,悉是我本体。
自肉及他肉,其实是一肉。
如舍前后住,亦名为我舍。
当知食肉人,即食自身肉。
佛观如来藏,佛界众生界。
一界无二界,一切肉一肉。
伎儿暂变易,元是一人身。
若欲杀众生,当起诸佛想。
猎师屠儿辈,及捕鱼鸟人。
众生遥见者,皆生必死怖。
谓此恶心人,贪利及肉味。
手持利刀箭,念欲杀我身。
飞翔及潜窜,惊怖而远避。
常与诸众生,起大冤对想。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
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
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为利刹众生,以财网诸肉。
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汝听杀生者,死堕地狱处。
铁城高八万,四千由旬量。
长广亦复然,满中猛火炎。
表里皆洞赤,猘(原作铜,据日刻本改)狗守四门。
狱卒声雷震,两眼如电光。
驱汝杀生人,入中而受苦。
力士执铁矛,矛身长一丈。
利刃阔八寸,望胸撞罪人。
胸入背上出,苦痛不堪闻。
千万亿岁中,受斯极大苦。
汝听食肉人,死堕阿鼻狱。
铁屋亦高广,八万由旬量。
四门猛火炎,南北皆交彻。
铁墙铁罗网,铁枷铁杻械。
一一火烧之,皆令其洞赤。
食肉受斯苦,亿百千万岁。
汝听煮肉人,堕镬汤地狱。
一万有二千,深广由旬量。
昼夜猛火然,涌涌汤常沸。
于中受大苦,一万七千岁。
汝听炙肉人,堕热铁床狱。
其狱有八千,纵广由旬量。
床下猛火烧,罪人卧其上。
心肝肉焦烂,一万二千岁。
汝听切肉人,死堕斫剉狱。
五百大力士,利刀斩罪人。
万段至微尘,业风吹更活。
如是终复始,一万二千岁。
汝听养群鸡,为贪肥肉者。
一鸡于一日,计食五百虫。
主人当半罪,同鸡堕地狱。
其狱盛热粪,八万由旬量。
人鸡俱入中,满五千万岁。
汝听捕猎人,安锵及设𣚦。
罥索安陷阱,利刃放鹰犬。
四边竞围合,逼逐杀众生。
死堕铁轴狱,方丈一万钉。
驱上轮一匝,遍体万钉刺。
举身悉交彻,苦痛不可忍。
百千万岁中,受斯对报苦。
杀生食肉者,从诸地狱出。
受饿罗刹身,师子豺虎狼。
猫狸鸱枭鹫,唯捕新血肉。
众生各藏护,不令其得便。
饥火常烧心,念念思他肉。
由是恶熏习,大慈种永断。
设得生人中,残疾命短促。
愚痴谤因果,死还堕地狱。
佛说此语时,无量诸罗刹
悲号誓断肉,及护断肉人。
汝今闻此经,云何不改过。
徒劳生为人,不及食人鬼。
慎莫烧山野,慎莫破堤塘。
莫伐有巢树,莫烧含蠹薪。
若见杀众生,方便常救护。
南无十方佛,大智德世尊。
我欲劝众生,舍酒求明慧
如佛之所说,饮酒多过患。
八万尘劳门,三十五种失。
悉以酒为本,汝等应谛观。
酒酣心眩乱,六识尽昏迷。
君臣乖仪节,父子绝尊卑。
母女乱其风,礼检不能制。
如舍婆提国,有鸯掘摩罗。
酒醉淫泆母,因慈杀其父。
母复通外情,将刀复害之。
亦如伽陀,神通大罗汉。
因游支提国,渐到跋陀村。
彼有大毒龙,字庵婆罗提。
其龙甚暴恶,侵害彼村人。
罗汉神通力,降伏毒龙已。
村人思报恩,多设苏乳糜。
有女设糜已,忧其发冷病。
遂取水色酒,奉上大罗汉。
罗汉谓是水,饮已酒力发。
迷酒到寺门,衣钵弃馀处。
醒时用神力,能伏大毒龙。
醉后如死人,不能伏虾蟆。
世尊命罗汉,及诸比丘众。
至彼罗汉所,因兹制酒戒。
正法念经说,阎罗责置人。
将驱入地狱,先说如是偈。
酒能乱人心,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如是应舍酒。
若酒醉之人,如死人无异。
若欲常不死,彼人应舍酒。
酒是诸过处,常能不饶益。
一切恶道阶,黑闇所在处。
饮酒到地狱,亦到饿鬼处。
行于畜生业,是酒过所诳。
酒为毒中毒,地狱中地狱。
病中之大病,是佛之所说。
若人饮酒者,无因缘欢喜。
无因缘而瞋,无因缘作恶。
于佛所生痴,坏世出世事。
烧解脱如火,所谓酒一法。
若人能舍酒,正行于法戒。
彼到第一处,无死无生处。
莫饮无明酒,能为众苦因。
声闻住明脱,犹是醉归人。
若是病苦时,应当观病本。
从痴有爱生,习业招病果。
耆婆尽道术,尚不能救疗。
岂有世药酒,而能瘥我病。
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
宁舍百千身,不毁犯酒戒。
宁使身乾枯,终不饮此酒。
假使毁犯戒,寿命满百年。
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
决定能使瘥,我犹故不饮。
况今不定知,为瘥为不瘥。
作是决定心,心生大欢喜。
即获见真谛,所患即消除。
汝听酿酒家,死堕咸糟狱。
亦堕沸灰中,一万八千岁。
汝听沽清酒,死堕酒池狱。
满中如洋铜,入其中受苦。
汝听饮酒人,死堕灌口狱。
手自酌铜汁,昼夜灌其口。
汝听人将酒,逼劝持戒人。
死入冰池狱,八千万岁苦。
皮肉皆破裂,日夜百死生。
然后五百生,生辄无两臂。
汝听或强力,或时因戏笑。
持酒与僧尼,强伏令其饮。
死堕截膝狱,六百万岁中。
五百大力士,常截其两膝。
乃至过酒器,五百世无手。
常作蚁虱形,曲蛆及蝇蚋。
痴执无知虫,一一五百世。
汝听吉陀婆,沽酒梳堕井。
罗汉饮其水,八万圣皆醉。
由是恼圣人,死堕锯床狱。
八万大劫中,常受锯解苦。
后出得为人,其身长三尺。
颜貌青黑色,耳鼻孔闭塞。
无眼唇褰缩,手足无十指。
何况破戒心,持酒逼他饮。
多见世愚人,逼他食酒肉。
自不能清净,都无羞耻心。
复将不净食,凌逼破他戒。
宁可断人命,莫破他善心
杀命一死生,未必至三趣。
破戒失人天,及失解脱法。
汝听断酒肉,所得福德利。
有人持七宝,国城妻子施。
不如断酒肉,千万分之一。
乃至满大千,七宝持布施。
不如断酒肉,千万分之一。
假使为求福,锻金以为人。
其数百千万,持用广布施。
不如断酒肉,千万分之一。
假使有佛子,造幡华宝盖。
满三千大千,持用供养佛。
不如断酒肉,千万分之一。
犯之罪即重,持之福亦深。
善恶长形对,苦乐镇相寻。
及健速回首,早计各悛心。
莫待无常到,如瓶满自沈。
勉哉须努力,同侍七宝林(按:此诗序谓成偈一百首,实共四百句,内容交错不易分别,故仍据底本接排。)
务学十门 其四 不习诵无以记 宋 · 释法云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记诸善言,讽而诵之,迦叶、阿难具足住持八万法藏
西域东夏高德出家,幼年始习,皆学诵持。
竺佛图澄,能诵佛经数百万言。
佛陀跋陀(此云觉贤。),同学数人,习诵为业,馀人一月工诵,觉贤一日能记。
其师叹曰:「一日之学敌三十夫」!
然人至愚,岂不日记一言?
以日系月,以月系年,积工必广,累课亦深。
其道自微而生,何患无所立矣?
嵩岳少林寺新造厨库记 中唐 · 顾少连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启迪真乘。无相之门寂。
发挥象教。有为之功大。
非无不可以臻极。非有不可以化凡。
亦由瞻影求形。见烟知火。
通如来诱善之路。为偫暗向明之阶。
沿浅诣深。其实一也。
汉明帝梦金人履殿。讯之于庭。
傅毅的然之词。得竺乾惟肖之像。
精庐始构。塔庙继兴。
大抵三教之行。各有其属。
尊严所奉。齐壹厥心。
若游息不殊。则其道閒杂。
若散漫无守。则其风寂寥。
是以从其先师。皆致室处。
故孔徒有庠序。道士有楼居。
而释流谓之寺。此圣人所以崇其教也。
少林寺者。盖权舆于太和。
中废于承光。更名于大象。
锡田于开皇。若乃应天顺人。
擒盗助信。摧魔军于充斥。
保净土于昏霾。此又昭彰于我唐也。
其神异之尤。若跋陀之经始灵塔。
劫火不焚。指盼泉流。
使之西注。稠公挥杖而二兽解斗。
惠可割臂而三业息尘。荃兰丛植于缁林。
鸾鹤连翔于法界。则有惠光昙隐
播芳烈于前。元素明遵。
嗣徽音于后。戾止者皆同一姓。
来仪者无复二乘。盖释氏之淹中。
西方之别馆也。况其上圭表正。
风雨所均。嵩高峻极。
山岳之秀。交艮兑之清气。
积灵仙之秘踪。故其志道之人。
好奇之士。系尘笼者屡至。
求宴坐者永栖。菩萨色身。
未能忘食。苾刍老病。
斯用依仁。而库舍不营。
坊厨偪陋。每王城信士。
供施所储。柏谷上田。
穫敛所入。虽真如之性。
不假多藏。而大道之行。
恶其弃地。释法真聿来从学。
雅尚住持。永言创立。
志在宏济。乃誓于僧众。
陈于上官。愿因农隙。
以果营建。河南尹杜公黄裳
多历胜因。素崇净业。
聆风响应。如契夙心。
于是躬主办之勤。假清白之俸。
复次都人白仙鹤李秀杜珍等。共殖嘉苗。
用滋景福。脱鄙吝之缰锁。
成智惠之舟航。钱刀无翼而自飞。
寒暑不期而继至。单贫展效。
富有匮财。神龙施珠。
香象均力。加以寺半崖巘。
路蹑凌兢。伐于山巅。
治瓴甓于岩下。佛教善诱。
人忘其劳。爰始爰谋。
是启是辟。平其坎窞。
相其广轮。梓人作程。
郢匠施巧。积干如阜。
运斤成风真公杖锡指麾。
语言深(缺一字)先饥以班食。伺渴而馈浆。
酬以壮佣。任以老事。
期不揆日。工无废时。
为欂为栌。为桴为桷。
洪纤合度。寻尺中规。
凿枘靡乖。朴斲惟称。
板干既具。墙垣以兴。
支撑得其宜。缔搆取诸壮。
以周饎爨。用固扃鐍。
风雨攸除。尘泥莫侵。
若乃曲突以舒烟。疏窦以流恶。
陈其鼒鬲。扃其釜鬵。
释之蒸之。惟精惟洁。
俾其潘汁有所注。气焰有所通。
香风时来。荡涤烦燠。
斯乃厨之制也。深中以虚受。
阖扉以制出。陈其椽杙。
施其缄縢。取之用之。
不费不约。必使公供无所耗。
岁计惟其明。元关载施。
成我密固。此又库之宜也。
乃崇佛宇。栏楯孔严
乃饰僧堂。屋壁增焕。
新亭宏敞。阅香积之饭。
危楼耸擢。俯耆阇之山。
每至华钟大鸣。旭日三舍。
缁徒总集。就食于堂。
莫不永叹表诚。肃容膜拜。
先推尊像。次及有情。
洎蒲牢之吼馀。海潮之音毕。
五盐七菜。重香粳。
来自中厨。列于广榭。
咸造勿亵。已事而竣。
勤求者无次第之劳。暮齿者有终焉之托。
不僭于素。克壮其犹。
检校上座僧净业寺主灵凑都维那智寰典座道悟维清老宿圆济僧如空惟陟等。虔奉矢谋。
式昭毕务。故得宝地。
丰洁中飧。纂绍前规。
招延后学。以是功德。
侯其祎而。夫教不自宏。
因人而大。有以法从中得。
默契真空。有以事假外缘。
用扶正谛。总是二者。
其惟真公真公俗姓张
杭州盐官人也。历劫勤道。
髫年出家。虽冥心于此山。
盖授记于前牒。不然者。
安得宏誓既发。偫心悦随。
兴立招提。如此其盛。
大历之季。少连尝吏登封
暇日之游。竹园伊迩。
次宗之依惠远。凿齿之慕道安
尘俗之人。幸不遐弃。
一行入仕。二纪于兹。
前年典选洛师。邂逅相遇。
名山在目。道友依然。
愿言从之。王事拘我。
于是得其轨躅。作厨库记云。
时贞元戊寅岁。皇帝缵服之廿载也。
和陶十一首壬戌重九日 其十一 明 · 林光
 押词韵第六部
降衷天灵,一物具一真。
年徂物易交,浇漓变其醇。
气习日以卑,智巧日以新。
靡靡骋颊舌,纵横踵仪秦。
莹然胸中宝,掩敝同埃尘。
岂无先觉贤,训戒徒殷勤。
悠悠醉梦中,迷执不可亲。
俯仰千载下,能逢几问津。
醉把茱萸枝,插彼漉酒巾
渊明虽违世,吾尚慕其人。
请罗汉赞文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七、《演山集》卷三六
窃以诸佛遇缘,阐二宗而起用;
双林入灭,摄万变以还无。
然后理著始终,道存体用。
尤虑神明之相继,但期寂灭以同归。
人孰凭依,法将废坠。
故如来之付嘱,惟罗汉之慈悲。
留不坏之形,住无穷之世。
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当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设欢喜之会,发恭谨之心,则是尊者与诸眷属旁临五施之筵,同彼众凡潜运六通之德。
方方受供,种种现形。
安得弗致至诚,遂陈妙供?
南赡部州大宋摩诃支那国某州某坊弟子某登籍尘寰,服劳火宅。
非解脱之力,不能援我于苦海;
非方便之仁,不能携我于迷涂。
今则盛展法筵,钦承佛敕。
四十九载,三昧难寻;
一十六尊,五常犹在。
至诚可感,犹虚谷之应声;
上德所酬,譬澄江之得月。
想垂哀悯,望赐光临。
大众同声,恭行礼请。
一心奉请第一西瞿耶尼洲宾度罗堕阇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西瞿自悟都无漏,中土相迎更有缘。
神道利物许谁先,十六功名当第一。
一心奉请第二迦毗罗国迦诺迦伐蹉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已湛心源归上德,更持佛敕继西瞿。
遥看天北彩云垂,五百圣贤相逐至。
一心奉请第三东胜神洲跋釐堕阇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自为随缘通外典,谁知得果起东洲。
福田长与世人修,即是护持无上法。
一心奉请第四北俱卢洲苏频陀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恍惚俄闻中土召,逍遥宁为北云留。
花幡扰扰道场深,须信众凡中有圣。
恭惟尊者十地处身,三光立德。
或韬光于愚众,或现相于虚无。
或呼吸风云,或驱驰龙虎。
八解泛应,万灵具瞻。
伏愿尊者不舍慈悲,不忘微贱,钖鸣石室,共跨慈云,麈拂尘寰,各沾法雨。
慈悯故,慈悯故。
一心奉请第五南赡部洲诺矩罗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忘物便抛流浪海,度人聊住涅槃身。
天人眼见域中尘,南赡部洲难独乐。
一心奉请第六耽没罗洲跋陀罗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石龛春去人难老,金钵龙归雨乍晴。
中洲一瞬到人间,万里风波千眷属。
一心奉请第七僧伽荼洲伽力伽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岂但应缘成佛事,更能说偈与仙人。
寂灭场中未忍归,只为有生趋苦海。
一心奉请第八钵剌挐洲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寂寂性空蟾体满,岩岩眉宇电光深。
千一相从物外来,过去生中缘分好。
恭惟尊者或道貌清奇,或风神怪秀,或飘飘而泛玩,或兀兀以潜观。
心有满虚,性无内外。
乘风御鹤,辞方外之幽居;
度月踰云,受世间之妙供。
伏惟尊者法器容物,心灯照人。
有感必通,无求不应。
暂离禅定,速降威灵。
临顷刻之流光,作众凡之介福。
慈悯故,慈悯故。
一心奉请第九香醉山中戍博迦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法雨忽缘荒政下,神龙潜出净瓶来。
云骈风御落何方,香满人间新有会。
一心奉请第十住三十三天半托迦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云岩集法收千卷,月洞栖神断万缘。
动静难窥性海深,三十三天无远近。
一心奉请第十一毕利飏瞿洲罗怙罗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寂寂谁从窥水月,堂堂相逐过山云。
人天妙供少曾閒,飏瞿自在烟霞外。
一心奉请第十二半涉山那伽犀那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戒珠立我超三界,法露随人洗六尘。
半渡波山眷属多,但见灵光天外落。
恭惟尊者欲消漏尽,已超三界之崇卑;
果满花开,兼应十方之缘会。
乘不疾之速,给无穷之求。
以方便诱群迷,以解脱拯众苦。
祇承佛敕,敷百福于冥冥;
默示法音,开万灵之聩聩。
慈悯故,慈悯故。
一心奉请第十三广胁山中因揭陀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已作禅宗留广胁,却承佛敕到阎浮。
护持正法有谁知,应笑苾刍空泪落。
一心奉请第十四可住山中伐那婆斯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出定来时尘世晓,遇缘归处道场深。
能将妙果答群生,可使世人诸漏尽。
一心奉请第十五灵鹫山中阿氏多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鹫峰山上修三昧,法住经中著一名。
香花闹处骇人看,满月一轮无相相。
一心奉请第十六持轴山中注荼半托迦尊者大阿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等,惟愿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
慧剑远邀持轴客,福田兼济受轮人。
付嘱如来到此休,更许何人堪入会。
恭惟十六尊者并诸眷属阿罗汉等,寓洲上者,有水月之观;
托山中者,有泉石之适。
在国者与人为徒,在天者与仙为侣。
其所称异而同乎德,其所寓殊而契乎心。
故承付嘱于如来,又复宣扬于尘界。
其学道也,皆能澄无生之观,乘不退之轮。
顿悟三空,遽超十地。
发空门之扃钥,启觉路之缄縢。
其应物也,皆能开方便之门,立慈悲之室。
设百法之要,诱彼群生;
建三世之缘,劝兹流俗。
而况今日设庄严之会,发恭谨之诚。
器币争华,香花斗馥。
伏愿尊者上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摩诃萨等,其来也不疾不行,其至也无远无近。
六镮鸣杖,违山海之楼台;
一息兴云,舍岩都之洞府。
应接无类,哀悯有情,来赴道场,受兹供养。
十谏书 北宋 · 释仁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
门人仁岳谨焚香稽首,奉书于本讲法智大师函丈:仁岳伏自去年冬十月拜别座隅,言旋浙右,咨决既旷,钦渴弥甚。
元良、道英回,两曾寓状,必达尊听。
仁岳今栖武林天竺寺,蒙慈云大师法裔相摄,日听《涅槃》,夜读《智论》,固无匠物之意,但冀熏种之益。
间者所陈《三身寿量解》,虽对论《刊正》,实微谏《妙宗》。
比欲不使外闻,潜修前钞,无何大师未察忠愫,再树义门,以安养生身,抑同弊垢,娑婆劣应,混彼舍那。
此与一家教观,小有所妨,故不避□黜,频有违忤。
诚以忠谏谓之诽谤,切直谓之祆言,既进而不从,亦退而无怨。
近见《妙宗钞》文寄至钱塘僝工彫板,复于下卷释观佛身之处,备引仁岳前来所立难势,广有弹剥。
披究之际,不觉返袂掩泣,痛师资之道违矣。
然念仁岳奉天幸,久受法训,凡大师所制诸部章藻、难文异义、决疑发悟者,恨不能广以笔舌,宣布耳目,使大师法道,光光后昆。
岂图拾其短、隐其长,沽出蓝之名,起逆路之见,自坠涂炭,何其苦哉!
特是惜《妙宗》偶失之文,为后昆莫救之义,故尽忠赤,极犯慈颜。
仲尼云:「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子不可以不诤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仁岳性虽不敏,请事斯语。
以为师资之道,父子攸同,敢承可诤之规,庶逃不孝之罪。
今辄引《妙宗》未顺之义,略陈十谏。
辞意拙直,證据彰明,伏望鸿慈曲赐精察。
幸甚幸甚。
《妙宗》云: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约相多少分之,尅就真中感应而辨。
如通教明合身之义,见但空者唯睹丈六,见不空者乃睹尊特。
生身本被藏通之机,尊特身应别圆之众。
谏曰:《三身寿量解》中尝立生身,正为藏通小机所现,尊特正为别圆大机所现,此则已就真中感应而辨也。
大师先来不许斯义,况曾面受诃斥,今虽见用,而云「一家所立丈六尊特不定,约相多少分之」,此复不可。
意谓通教被接见不空者,不用现丈六令大,便是尊特他受用报也。
夫欲释义,先须正名。
名若不正,义必邪倒。
且言丈六尊特者,丈六非小耶?
尊特非大耶?
若谓不然,未审尊特之名为从理立,为从事立?
若从理者,此与真身如何简异?
从事立,岂非尊崇特胜之相乎?
以由此身不同分段生死之质,全是真实理体而现,是故《大论》目为法性身佛也。
若通教明合身之义者,见但空则佛唯现小,见不但空则佛须现大。
譬如临鉴有端丑,现像亦妍媸,不可机见自尊,应相自劣。
所云丈六尊特合者,盖言一佛不是两人耳。
若不现大,便为尊特,是则别圆之人见猿猴鹿马,无非他受用报,以皆是中道感应故也。
此说恐误,愿思之。
《妙宗》问云:以坐华王,具藏尘相而为尊特,三十二相、老比丘形而为生身,其文炳著,那云不以相好分耶?
答:约相解释四教佛身,此乃从于增胜而说,未是的分相起之本。
其本乃是权实二理,空中二观,事业二识。
就此分之,则生身尊特,如指诸掌(下文引《起信》明事业二识云云。)
谏曰:相起之本,理实如然;
本起之相,安得混滥?
今论佛身正据应相,何得背相自谈其理?
今谓「若论佛本,则相疏理亲也;
若论佛应,则理疏相亲也」,大师所立义乃相返原乎?
法身无相,相必属应。
应有权实,相有优降。
应染净同居,正用生身;
应方便实报,正用尊特。
圆人了知祇一法体,起二应用。
用即体故,一相叵得;
体即用故,诸相宛然。
大师尚说蛣蜣名相至于究竟,何缘定改生身名相须是尊特名相耶?
常无常用,二鸟双游,如何分别耶?
所引《起信》事业二识的分生身尊特者,意云佛之身相,不拘大小、但从业识所现,全真起用,彼彼无非尊特身也。
今恐此义伤于径庭。
论云:依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依于业识,谓诸菩萨。
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贤首疏释此菩萨,谓十解已去也。
若据今家所判,正是圆教初住已上也。
何者?
以于真如少分而见故。
下文明此菩萨少分见法身,能现八相,是则业识所见,正须华藏微尘数相实报无障碍土之身,岂有丈六、四八之相乎?
况论文明示报身相云「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若谓小身不用现大便是报身者,莫不公背马鸣之说乎?
又复论中虽以凡夫二乘对诸菩萨分于二识,必须别圆地住之前,亦属事识,虽知诸法从真如而生,由业识而现,其如无明未破,犹有随事分别之相。
亦如今家以七八九识,分对四圣,盖一往耳。
应知有依事识亦见报身,有依业识亦见劣应。
如《华严》凡夫、二酥小乘、别圆内外凡位,即依事识见报身也。
此乃非分获见,为其当破无明及令耻小慕大,是故现耳。
若《方等》已来至于《涅槃》,不现尊特,有诸法身大士影响嘉会,即于业识见劣应也。
此乃随机而见,了知释迦隐无量神德,现丈六金辉耳。
若依二识本分而见,则须事识见应,业识见报。
非谓别圆初心有业识之解,便乃不择大小,皆见报身。
径庭之义,请试详察。
《妙宗》云:《金光明龙尊叹佛经文》但列三十二相,圆光一寻。
疏乃判:「正叹尊特」。
故知不定以相数多方为尊特,祇就不空妙观见耳。
问:「行人睹于劣应,谈圆佛相,祇可即是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
以尊特身现起方有,不现则无。
岂见不空,不待佛现便自能见尊特相耶」?
答:「既以尊特对于生身,分身非身,常无常等」。
劣应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则成寿量属于尊特,身相自属生身。
如此分张,进退皆失。
谏曰:龙尊所叹,非局小身,那但列三十二相?
况经无定数,高大之相焕然。
岂见名目有同三十二相中者,便言唯叹丈六身耶?
又焉知藏尘无此等相耶?
况疏文显示三十二相是生身佛;
大相小相,巍巍堂堂,不同常身常光常相,即尊特佛;
无身之身,无相之相,即法性佛。
然后判:「今经正叹尊特身相,上兼法性,下摄生身」。
如何偏据正赞之言,而弃兼摄之说?
智者明判三十二相为生身,大师坚立为尊特,对文违戾,其可信乎?
抑又疏辨三身相业非不分明,百福所严,生身业也;
空慧所导,尊特业也;
实慧所成,法性业也。
若但由行人观智所见,不拘佛身大小而现者,三种相业便成无用也。
况复经:「圆光一寻,能照无量,犹如聚集百千日月」。
:「身放大光,普照十方无量国土」。
:「佛光巍巍,明燄炽盛,悉能隐蔽无量日月」。
安得专以一寻之文而害无量之义?
今详正赞尊特兼生法者,巍巍即尊特也,一寻即生身也,诸佛清净,微妙寂灭,即法性也。
三身一体而不相滥,岂可一体混沌不分耶?
所举劣应即法,不即尊特,斥为分张之失者,此责仁岳昨来所议之辞也。
且《观经》乃以法身及自受用报为非身非不身,尊特为身,生为非身,那忽责劣应即法及自受用,不即尊特,则成寿量属于尊特,身相自属生身耶?
如此致诘,无乃不可乎?
所议生身即法,不即尊特者,其有旨哉。
夫理无所存,遍在于事。
事必即理,生岂非法。
但理体无相,事用有相。
相不可混,安以生身滥为尊特?
且如权即实,故三千空中,差而无差也。
实即权,故三千宛尔,无差而差也。
是则权用之相,毫氂不谬,在理或当,幸愿从之。
《妙宗》云:今之妙观观佛法身,见八万相不同金光,但于劣身见无分齐。
今是彼佛全法界身,应圆似观,现奇特身,非是彼土常身常相。
若彼常身,即《般舟》中三十二相也。
今乃特现八万四千相好光明。
经文自「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正类《净名》「如须弥山,显于大海」,《药师》中「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大论》中「色像无边,尊特之身」。
此等经论所明尊特,与今所现无少差殊。
谏曰:大师以三十二相为尊特,又以八万四千相为尊特,又以藏尘相为尊特,又云「随现大小,彼彼无非尊特」,是则他受用报有若干差别之相也,山家执卷者皆疑之。
前文引《妙经疏》云「同居方便,自体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乃据此义立诸尊特者。
且《净名疏》明同居净秽则有异质,方便有馀则无异质。
有馀之土尚无异质,岂实报之土而有身量长短、相好多少之异乎?
所立劣身不须现胜为尊特者,请以土相验身,断可知矣。
且娑婆秽土,则有砂砾荆棘,还可不用现于宝庄严相,便是有馀实报土耶?
凡言四土相即,盖显四土祇是一处。
《妙经疏》云「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如来遍应三土,故知三处相不可混。
今谓藏尘之相,本是实报土身,若有机感,亦应下之二土。
故一家凡说尊特,莫不皆指坐华王台及色究竟天受职之身,其实不指八万四千相好之身。
故知此身唯是安养净土胜应生身,不通馀土。
故《十疑论》问:「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答中指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乃至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若三十二相,则通同居净秽诸土。
秽如释迦,净如阿閦及药师等。
若《般舟》中三十二相者,盖是用弥陀应他土之身,以为初心观境耳。
故《观经》云:「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小身,丈六八尺」。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
只为弥陀身量无边(即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非《大论》中色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所以《般舟》令观小相,以彼经跋陀和菩萨所请三昧,正为初心,岂可便令顿观胜相耶?
弥陀在须摩提,不是他土之身者,盖悉檀被物,令心专向耳。
亦如《观经疏》,初修观者取释迦毫相,观弥陀毫相。
若得三昧,方可称彼佛相而观。
岂可初心自观释迦,不观弥陀耶?
《妙宗》问:《请观音疏》云无量有二义,若生身无量,是有量之无量;
法身无量,是无量之无量。
《大论》云法性身佛色像无边,尊特之身犹如虚空。
法性身,此乃不灭,方名尊特。
今第九观观于佛身,第十即观观世音身,观音既是补处菩萨,验佛有灭,岂非生身有量之无量?
答:藏通补处,彰佛有量;
别圆补处,显佛无量。
且《华严》佛身委明八相既是尊特,此论补处与彼何异。
谏曰:所言补处者,须约诸佛应为分段生身,前佛入灭,次佛嗣兴,方有补处。
安以法性身佛,机息应转,而论补处哉!
机若未息,岂应云亡;
机若息已,更补何处?
《华严》八相,一一相中皆具八相,无补处之义。
尝试论之。
诸佛名号不同、相好优劣、寿命长短,皆是垂世应身,从说法性身寿有劫数者,盖教道耳。
若诸佛舍那之身同一身智,犹如虚空,必无名号、相好、寿命之异也。
此义稍细,请大师鉴之。
若无量寿佛灭度之后,观音作佛,号普光功德,皆是净土胜应生身耳。
若以此土四教所见之佛,准望彼佛,乃通佛身也。
以通教佛有时亦现高大之身故。
《大论》引《密迹经》云:「一切人天见佛色量,或十里乃至百亿里」。
《辅行》定为通教身也。
又云《观经》等亦通佛收。
明文在兹,安可异说?
故知弥陀胜应俯同释迦通相,定非别圆舍那之像,以有数量故,非无分齐故。
但此土既秽,乘时方现,彼土极净,常身乃尔。
《妙宗》云:《法华》中净光庄严国妙音菩萨欲来娑婆,彼佛诫:「汝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
汝往彼土,于佛菩萨勿生劣想者,以彼土唯演顿教,纯被菩萨,所以但现高大之身」。
佛知妙音所将之众,不知娑婆开权之妙,于佛辄起定小之讥,故寄妙音规未达者,意令得悟即劣之胜,秘妙之权。
谏曰:此文意净光说顿,故现大身;
安养说三,须存小质。
且《十疑论》云:「弥陀佛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
:「彼无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
故知彼国虽说小法,义亦唯大。
又焉知净光不说小法,如安养乎?
大师自说圆人皆依业识,悉见尊特,净光既唯演顿教,岂有未达即劣之胜者乎?
莫是妙音所将之众,皆是未禀顿教之人乎?
自义矛盾,更请裁之。
须信诸佛净土生身,俱大如目连,至东方奇光佛所钵缘之上,大众谓之小虫。
又日月净明德佛涅槃之后,收取舍利,起八万四千塔,高三世界。
况无量寿佛,其土最净,诸佛遍赞,何苦抑彼身相令小。
若谓彼有二乘,闻小法,證小果故,佛更有丈六八尺之身者,则二乘同除粪宿草,弥陀有脱珍著弊(《妙乐弥陀著弊,诸教无文。),不唯抑挫佛身,兼复屈辱海众。
比望诸佛净土,谅有惭德,今更以近事喻之。
如南洲人寿既短,故身长三肘或四肘而已。
北洲人寿千岁,故身长三十二肘。
乃至忉利天人寿千岁(人间一百年为一日。),身长一里。
空居诸天人,寿倍倍增,身量倍倍长。
岂阿弥陀佛人天莫数之寿,却但身长丈六八尺而已?
岂可净土之圣不如秽土之凡乎?
故知六十万亿那由他身,未足为怪。
《妙宗》云:众经多说弥陀生身常相,今当略出。
《小弥陀经》云彼土莲华大如车轮,《大弥陀经》说弥陀浴池广四万八千里。
以依验正,身未极大。
《观经》有丈六八尺之身,此等岂非常身相耶?
谏曰:夫穷众经,要存达观,不可以小道而妨于大途。
如净华宿王智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妙音止长四万二千由旬。
若将人情往推,何优降之若是乎。
又如《观经》说彼佛华座,座上宝幢一一如百千万亿须弥山。
如此华座,与彼浴池何夐异哉!
若云观中所见非是实事,何故经云「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莫不亦是尊特华座,非生身座耶?
故众经所说依正大小,圣意难测。
傥以浴池验佛身非大,亦合以华座验浴池非小。
云云无益,宜且置之。
又以《观经》有丈六八尺为彼土常身者,且此土常身尚非八尺,虽现同三尺,盖暂化瞿师。
经文显云于十方国或现小身,丈六八尺,岂是彼土常身耶?
《妙宗》云:八万相好,别圆真似方得见之。
故上品下生,疏判已登习种性位,生彼七日,见佛众相,心不明了。
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唯上品上生,道种性位,生彼即见众相具足。
三贤菩萨,依业识故,知心现佛,乃就尊特论乎明昧。
若惯习小者及诸凡夫,依事识故,不于尊特而论明昧。
良以此等虽因临终迥向得生,佛顺本习,故且用小令其證果。
既说无常苦空之法,须以生身相好应之。
浴池之身,三十二相,正对此机。
谏曰:所示八万相好别圆真似方得见者,似位可尔,真位不然。
以其分證,合见华藏微尘相矣。
又云三贤依业识见佛者,此非《起信》之意,已如前谏。
今十信已下非全不见八万相好,复恐昧于习种性耳。
何以知然?
如中品中生之人,生彼七日,莲花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
若今时悠悠凡夫,生彼经劫,方得见之。
如下品下生之人,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乃至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又祇见观世音住其人前,为说深法。
故知彼佛胜相,诚难利见,以验彼国人天等见者,非聊尔之曹也。
当知九品所论生彼国者,见佛菩萨,且就生身而说,何得直见尊特身乎?
若相似位便见尊特相,了了具足者,分真之位乃成徒施也。
况娑婆秽土,即见尊特微尘相好;
岂极乐净土,止见尊特八万相耶?
《妙宗》云:前正释题以妙三身,解所观境,今至经文以八万相为所观境。
信八万相与妙三身无二无别,二处皆用不思议境而为所观,故八万相观之令显,显名观成,无别所显。
况今不是初心观境,乃圆七信所观境耳。
岂于座像圆观已成,却托藏通生身修,又观生身,显藏尘相?
此乃通人被别圆接,全非顿教始终圆观
谏曰:《疏释无量寿题》显谭有量之无量,又特示云「阿弥陀是有量之无量」。
若今经不此身,智者所示何惑众乎?
如大师所解,直观无量之无量,又谓圆人皆依业识所见,是则今经唯实报依正,全无同居依正,不成托彼依正修观之义也。
今谓《观经》从水想成已,见彼国地已去,皆是同居净土依正之相,圆人托彼修乎三观,空则诸相皆亡,假则相相俱照,中则亡照双绝。
若欲克就三身辨者,空即报也,假即应也,中即法也。
又须知假观之中有二不同,或有且见八万相好,或复更见藏尘相好,以此观成,位次高矣。
又云观生身显藏尘相好,此乃通人被别圆接者,何太局哉,岂别圆教无生身耶?
《大论》云:「佛有生身,同人法有疾患等」。
如《法华》中四大菩萨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释迦云:「少病少恼,岂非生身耶」?
若谓龙女叹佛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既云法身,法身便是相相尊特者(《妙宗》前文有此一说。),疏云「深得法身之理,即备相好」。
《记》云「三十二相者,诸教所列修得不同,多在教道。
若实道者,但是发得」。
疏、《记》之意,盖言法身之理具于生身三十二相全理发现,不同诸教修得之相,何曾指此便是尊特。
应云圆人体达生身即法,故相相寂灭,与虚空等。
其犹波之湿性遍于大海,法身即生,故身同病患,相现四八。
此如湿性之波动相不泯,若《妙经玄义》云「垢衣内身,实璎珞身」者(《妙宗》引此为證。)
盖显《华严》、《法华》祇是释迦一佛之身,昔服璎珞,今著弊衣,非谓弊衣便是璎珞。
若不尔者,华台之身,是老比丘耶?
《妙宗》问云:若是尊特,合是常身,何故《法华疏》中判《观无量寿佛经》云「实有量而言无量」?
答:此乃《刊正记》中错引彼疏。
彼疏并云「实有量而言无量」,如《阿弥陀》与《金光明疏》及此疏同。
盖以大、小二《弥陀经》不专尊特,被于顿机,故彼佛现三十二相,通被众机。
谏曰:诸经凡曰弥陀者,皆目生身耳。
况大、小二本并无三十二相之文,何忽见指借,使二本不专被顿?
今《观经》既专被顿,何故疏内却指生身?
不可将二本之义释今经之名,斯乃县额榜州,惑乱行者矣。
《刊正》所引,其义非错,但圆师不应以山毫海目之身,便为地住所见之身,彼且不将丈六等身便为尊特。
问:《观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
见眉间白毫者,八万相好,自然当现」。
疏文令取释迦毫相,大小现观。
若得三昧,观心成就,方可称彼佛相而观。
引《大论》为增长菩萨念佛三昧,故说《般若》,现奇特身相,以此为观。
且奇特身者,非尊特身耶?
既引彼證此,验八万相好即尊特也。
答:此乃泛引类例,不可□齐。
盖谓弥陀胜身,须是三昧成者方可观之,例如释迦奇特身相,亦是三昧成者,以此为观。
应如《大论》云「为增长诸菩萨念佛三昧者,多是别圆地住菩萨」,以论中明尊特身佛,为界外法身菩萨说法。
若《观经疏》云「若得三昧,观心成就者,但是圆教观行位人」。
以疏中明观行位,初观佛相,如铸金像;
乃至观成,见佛大相小相,浩浩瀁瀁,如大劫水。
是知两处三昧,深浅不同;
所观佛身,生报有异。
须将义定,无以文拘。
仁岳白大师:右之十谏,且引《妙宗》梗概之文,其诸丛脞,不敢备举。
仁岳闻巧诈不如拙诚,故笔下之语不免逆耳。
傥将佛法为念,愿以慈心而观。
生公立阐提成佛,旧学以为邪说,尝被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众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请于现身,即表疠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愿舍寿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逝。
后休验之相明矣。
仁岳言虽无似,辄效生之所议佛身。
傥违教旨,即冀现世招白癞之殃。
或契圣心,必愿临终指净土而为逝。
休咎之报,敢不信乎!
请大师焚香證之。
不备。
门人仁岳书。
按:《岳阇黎十谏书》,续藏经第一编第九五套第四册。
宋翰林侍读学士朝请大夫尚书右丞提举万寿观公事勾当三班院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礼部尚书谥恪李公墓志铭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九、《文恭集》卷三八
嘉祐己亥冬十月上将祫享太庙,前三日庚午,斋于大庆殿
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右丞李公入侍帷幄次,属疾大困,有诏易人侍祠,告许还家治疾,乃舆归崇庆坊之旧第。
翼日,上命谒者临问,复驰赐汤剂。
闻其未平也,又敕中使太医往视。
既而寝剧,癸未,卒于正寝。
讣闻,上恫悼之,命内史纳书,以礼部尚书告其第,法赙加等。
公讳昭述,字仲祖,其先镇阳人也。
曾祖沼,国子毛诗博士,赠太子太师
祖昉,太宗朝宰相,司空致仕,薨谥文正,累赠太师尚书令韩国公
考宗谔,章圣时翰林学士,累赠太尉,并国史有传。
公第二子也,幼而风性机警,神清颖秀,文正公常以吾家宝器目之。
居母清河郡太君张氏丧,刺血写佛经,毁过成人。
年十五,能属辞,学通志立。
太尉屡欲任之官,比辞不就,移让近属。
卒被敦迫,起家守秘书省校书郎
其侍亲也,孝于承顺,省视饮食起居,无不适其意者。
典干家事,大小皆有伦脊。
丁太尉忧,号瘠在疚,恩例改太常寺太祝
服除,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监内香药库
尝奏局事,进对详敏。
真宗目送之,既而谓左右曰:「积善之家,固有馀庆」。
光禄寺丞,荐充刑部详覆官
秩满,除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越州,迁秘书丞
枢密使曹利用荐其材,召为群牧判官
汶人隐牧地,吏不能究,受诏按视,举籍钩校,凡括实数千顷,时议伏其精。
太常博士知开封府开封县
未几,迁屯田员外郎,为本府推官
坐举将曹利用被谴,出知常州,治称仁平。
稍迁都官员外郎,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言五事,朝廷嘉奖。
契丹国信使,再迁封,泛恩除工部郎中,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荆南屯禁卒哗言仓粟腐不堪食,公命掌廪者给为己俸,因会客日,试取作饭,举匕而尽,曰:「孰谓不可食耶」?
哗者遂息。
范讽武昌公素厚善,以嫌移湖南路
虎翼戍卒,长沙监军遇之酷,一军愤欲搆乱。
或指公廨舍曰:「奈李公何?
我不可以负长者」。
事遂寝。
公闻,然犹未信,因戒监军,不复敢暴。
他日还都,其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向非公,无噍类矣」。
因感泣而去。
还朝,除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事,直史馆赐紫章服。
奏计京师,以漕职修举,移陕西转运使
边柝久弛,元昊以夏台叛。
至是,增屯戎马,五倍于前。
上虑边饷不支,遣近珰问状,公潜计度,以必办对。
昼则与宾客谈宴,閒泰如平时,暮夜立吏于前,口占以策。
黎明,移文尽出,兵食乃集。
河北转运使,觐日,上谕其劳,留纠察在京刑狱,寻除三司户部副使
受诏经制陕西粮草,因以安集土兵。
还为盐铁副使
尝乘间奏事,疏笏为记。
上屡目之,公󲦤笏以对,条奏益详。
谏议大夫河北都转运使
澶渊,值河决,断浮航,具舟欲济而风甚。
公祷于河,风息遽济,至北岸而风复作,后舸皆不得渡。
未几,契丹非次驰书,遣刘六符来使。
朝议惩澶壁之恶,公受旨以完堤为名,选将吏调兵农八万城之,踰旬而毕。
初,戎使之过澶也,第且治堤。
及还,睹雉堞城守之具颇备,甚骇愕。
初,诏置义勇,人情讻惧。
公乘疾置,日行十舍,所至开谕父老置军之意,卒置义勇,如诏书焉。
安平文正公膏腴上产,岁租入簿,深守按乡原租例,索主者质剂,岁愿附益二十万钱。
公辞之曰:「租乃大门所定,脱有遗利,义不敢受」。
郊吏献计,减保塞军滥食,公重于裁损,遂弗纳。
及公移澶后,保塞军乱,如公所虑焉。
宣抚使任中师表治行,诏书嘉奖,除龙图阁直学士,移知澶州,迁给事中
代还,领三班院
秦州言粮道且乏,不足支数月,除公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
至即开入粟之策,发軵车之运,塞下实焉,寻及近藩未报。
无何,掘地得古铜符,文曰「许昌」,诏下治许。
郡中西湖名胜,引为曲水,日与参佐觞咏亭下。
馀力治亭,迄今赖焉。
期岁,移亳州
河北四镇,初置安抚,以公充使,领真定路马都部署之职,知成德军
岁饥,籍僧廪羡万斛,官作淖糜以救,所全活者甚众。
武卫悍卒亡为盗,城中恐惧,公密遣帐下十卒剪戮之。
信宿,被遣者枭六首而至。
自是将屯肃然,无敢逸者。
西山聚盗,肆害累稔,下教谕以祸福,未几以罪自归。
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充秦凤路马都部署经略安抚使
未行,诏再任成德。
其后秦中阙帅,范祥城古渭,戎落大骚,议者谓公若在秦,决不生事扰边。
刑部侍郎,还朝,领三班院
会置三辅,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
是年秋,归侍迩英阁知通银台,兼门下封驳事判太常寺,兼礼仪事,提举万寿观,领三班院,再迁兵部侍郎尚书右丞
至卒,年九十九。
夫人曹氏,故楚王彬之孙,赠中书令璨之女。
贤明令淑,以经内外,汤沐钜鹿,为夫人之封,先六月而逝。
息男六。
冢子正卿,卒大理寺丞
直卿左班殿直
宜卿,尚书职方员外郎
上卿殿中丞
二子幼亡。
巨卿,未仕。
益卿,守秘书省正字
息二女,长适文思使任昱,次适东上閤门使张希一
十孙。
士彦、士方、士立、士燮,并太常寺太祝
士亨、士褒、士衮、士禀、士奭,并将作监主簿
士忞,未仕。
公夷粹开敏,外宽中劲,怒而不校,和而不流,生于贵胜,恂恂如也。
朝廷仪范事典,多所该识。
家世七叶,爨无异烟,门内之治有规。
治尚仁恩,休浣宴集,昆弟侄在焉,必以孝弟学行从容劝导,未尝言及资产。
清素孝谨,为旧族之冠。
尝言:「我家三世学士,论者以为美谈。
吾殁后,汝等勉之,无隳素业」。
性有巧思,精于曲艺,通音律、善弈棋。
家有名园,尤善种树,珍丛嘉植,周阿而生。
亲朋之来,樽酒相对。
歌诗笔翰,自守家法,不为时变。
有文集二十卷。
领使凡七,临州者六。
识大体,略细茍,不以皦覈取名,主于忠厚而已。
荐引多拔寒畯,往往不识其面。
推毂数百,讫无谬举之累,岂非诚欤?
族党治丧,墨龟以告,卜明年正月七日惟食,举钜鹿夫人柩合葬于河南府河南县诸葛村之原,祔太尉之茔兆于昭位。
家丞以世系、官次,请铭于石。
宿辱公之旧,得摭其实。
铭曰:
李之根系,成纪姑臧
滋而后东,赵郡赞皇
益从而北,厥惟镇阳。
日西者,仍世其昌。
觉贤公,时惟文正
相我太宗,光明熙盛。
英英翰林,风华是映。
器于真宗,垂付以柄。
庆源之所,回复在公。
行本诸孝,性安于冲。
正固以干,开敏而通。
治家有笃,顺睦其风。
六殿于藩,七漕其职。
北土置兵,西师调食。
既勤诸神,亦劳厥力。
治略其苛,政几于德。
蚤更近职,晚侍迩英
禁林三叶,未有兹荣。
同庖七世,弗忝尔生。
阖棺于寝,悯策以卿。
曷不期颐,遽然窀穸。
九鼎旧原,万安先域。
体魄宁兹,轘嵩在侧。
尔云尔来,重圭亡极。
十六罗汉赞十六首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二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罗堕阇。
昆崙儿奉金匣,国王坐前琉璃花盆。
正坐,左右手作印。
前有香印,小僧奉钵,国王取火然香印(住西瞿耶尼州。)
大阿罗汉宾度罗,奉持末后如来印。
日中一钵千家饭,处处作佛事饶益。
以我身心五分香,作光明云雨大千。
取火燃香世界主,能遍法界惟心办。
第二尊者迦喏迦伐蹉。
迦湿弥罗国王坐,右手作印。
坐前琉璃盆花。
昆崙奴奉经匣,国王作礼(住迦湿弥罗国。)
佛记一切贤圣众,皆以无为有差别。
如来乃至阿罗汉,同入涅槃三昧海。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
稽首迦诺迦伐蹉,看花结印同无相。
第三尊者迦诺迦跋釐堕阇。
合左右手作印,胡奴奉经,小僧持课(住东胜神洲。)
驾羊超出风火宅,跨兔求渡生死河。
乘如来初方便,自彻海漩三昧底。
三乘如来悲愿力,身如光影现十方。
持经不染文字相,是名第一离欲者。
第四尊者苏频陀。
左手持经,小僧倾琉璃瓶水饮虎(住北俱卢洲。)
斑斑之兽本山林,升堂入室作舆卫。
小僧奉施军持水,弭耳来受救渴供。
胸中猛虎自调服,是故异物成一家。
我观阎浮提众生,同床猜忌若冰炭。
第五尊者诺矩罗。
阿氏多西面弹指,胡奴执印杖,小僧奉琉璃器,中有两孔雀尾(住南赡部洲。)
稽首具六波罗密,稽首得无生法忍。
稽首佛敕久住世,稽首救世不倦者。
天上人间福田施,心无高下依佛慧。
遍与有情作功德,故受孔雀堕尾供。
第六尊者跋陀罗。
住在耽没罗洲。
面西坐,叠左右手。
国王奉如意,小僧合掌。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槃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第七尊者迦理迦。
执白拂,小僧奉匣,胡奴滤水。
佛光影中大杜多,八万细行灭尘劳。
爱护有情如眼目,胡奴来供滤水囊。
手持白拂起清风,奉持所闻佛直指。
小根魔子欲横戈,弓折箭尽皆消霣(住僧伽茶洲。)
第八尊者伐阇罗吠多罗。
指顾有所言,小僧作香篆,胡奴奉香篆台,肩挂净水宝瓶(住钵啰罗洲。)
百和香中本无我,光透尘劳一一法。
佛法本从空处起,炳然字义照太空。
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日出西方雨。
我今稽首伐阇罗,是真离欲阿罗汉。
第九尊者戌博迦。
住在香醉山中。
执羽扇,胡奴奉金炉,小僧奉来禽。
香醉山中夏木阴,来禽磊磊承风雾。
山鸟冲飞堕圣前,小僧澡雪羞时供。
胡奴知是说法时,故奉金炉听时事。
有说法相无言说,无说无闻是真说。
第十尊者半托迦。
住在三十三天
长眉,持数珠。
小僧合十指,天王献铃杵。
庞眉寂默坐空禅,万年一念无缘促。
手珠犹作奢摩他,寄迹普贤修万行。
梵天来献瑜伽具,问曾亲见世尊来。
拨开眉目示梵王,诸天皆得法眼净。
第十一尊者罗怙罗。
持经,小僧奉经帙,国王跪坐(住毕飏瞿洲。)
一身入定多身出,屈伸臂项四天下。
如世匣藏诸有物,及以丝缕舞土木。
小儿赞叹或恐怖,耆老智者但袖手。
佛说神通方便力,度脱众生具功德。
第十二尊者那迦犀那。
持印杖,小僧合掌,胡王献七宝(住半度波山中。)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槃。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末法众生鲜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
振金锡,龙扰坐下,国王献铃(住广临山中。)
如来宝仗降魔相,慈悲威怒震十方。
毒龙帖耳收雷霆,逆鳞可摩若家狗。
我法未尝恼众生,不令肆毒生恐怖。
但以本来悲愿力,情与无情共一家。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
受国王献宝塔,国王胡跪,胡奴奉塔坐(住可住山中。)
八万四千宝浮图,不如一念心清净。
惟此有相檀施福,三涂八难所依怙。
佛以一花示迦叶,笑中有刀世不解。
而以法尽付诸人,深藏宝骨待梅里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
奉手炉,国王注水灌莲花盆,小僧奉花(住鹫峰山中。)
万山相倚碧巑岏,灵鹫一峰圣贤宅。
如来往昔经行处,林泉鸟兽皆逆向。
清净眷属千五百,无日不闻钟磬音。
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第十六尊者注半托迦。
合掌,受龙女献珠。
案上设铃杵,小僧奉手炉(住持轴山中。)
持轴山中大慈圣,普应诸供作佛事。
虽设大铃金刚杵,如世休马櫜弓矢。
龙女来献九渊珠,无心奉施无心受。
清净之众见寻常,相视还如土木偶。
胡季随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三、《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四七、九八
忧患侵凌,来日无几,思与海内知友痛相切磨,以求理义全体之至极,垂之来世,以继圣贤传付之重,而离群索居,无由会合。
季随者,尤所期望,而相去甚远,再见恐不可期。
此可为深叹恨也。
先训之严,后人自不当置议论于其间。
性之有无善恶,则当舍此而别论之,乃无隐避之嫌而得尽其是非之实耳。
善恶二字,便是天理人欲之实体。
今谓性非人欲可矣,由是而并谓性非天理,可乎?
必曰极言乎性之善而不可名,又曷若直谓之善而可名之为甚易而实是也。
比来得书,似觉贤者于此未有实地之可据,日月易得,深可忧惧。
幸加精进之力,入细著实子细推研,庶几有以自信,益光前烈。
千万至望!
示僧 其二 南宋 · 释慧空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一部
赵州狗子无佛性,咬人更不存性命。
大悲千手不能遮,跋陀那龙侧耳听。
宋泽之1166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七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自顷人还辱书之后,不能再致问讯,寻有临漳之役。
道里益远,音问益难通,徒增怅想而已。
今春不幸长子丧亡,哀痛不堪,亟请祠以归。
行过三山,始遇来使,并领书五通。
乃知先丈郎中已遂窀穸之奉,及前此遣人与今再遣曲折,备见昆仲显亲传远之意悠久诚确,有人所甚难者,又不胜其悲叹也。
即此盛夏雨寒,远惟侍奉佳福。
文之喻,昨承喻及,极知不能。
然念先契之厚,固已心许久矣。
今兹人来,适此祸难,初意决不能办,欲且遣还来人,俟向后稍间,为之别寻的便附去。
既而思之,昆仲越数千里而来求铭,再遣使而后得达,此意已不可孤。
向后因循,未必得偿此诺,则何以见先丈于地下?
遂留来人随至建阳,辍哀排冗,亟为草定,缮写封内。
但鄙拙不文,无以发挥行治之实,而事状所载,亦有不能悉书者。
一则志状之体,详略自应不同;
二则虑其欲益而反损(如所记未第时事之类。)
三则病其颇涉于神怪。
此三说者,更望高明有以察之也。
今且写得一本,旦夕事定,别抄数本寄都下,托范文叔发递附便,必可达也。
及承深之遂承遗泽,即登仕版,以究先公欲行未尽之志,而泽之、容之亦将读书求志,以承家学之传,此皆区区之所深望。
而垂问勤恳,又见不自满足之意。
千里远书,难尽心曲。
今且以其大者言之。
大抵今之学者之病,最是先学作文干禄,使心不宁静,不暇深究义理,故于古今之学、义利之间不复能察其界限分别之际,而无以知其轻重取舍之所宜。
所以诵数虽博,文词虽工,而祇以重为此心之害。
要须反此,然后可以议为学之方耳。
向者盖亦屡尝相为道此,然觉贤者意中未甚明了,终未免以文字言语为功夫,声名利禄为归趣。
今以所述事状观之,亦可验其不诬矣。
若诸贤者果以愚言为不谬,则愿且以定省应接之馀功收拾思虑,完养精神,暂置其所已学者,勿令汹涌,鼓发狂闹,却于此处深察前所谓古今之学、义利之间,粒剖铢分,勿令交互,则其轻重取舍之极自当判然于胸中,不待矫拂而趣操自分,圣学之门庭始可以渐而推寻矣。
此是学者立心第一义,此志先定,然后修己治人之方乃可决择而修持耳。
人还,无以为意,临漳所刻诸书十馀种谩见远怀。
书后各有题跋,见所为刻之意。
《近思录》比旧本增多数条,如买椟还珠之论,尤可以警今日学者用心之缪。
《家仪》、《乡仪》亦有补于风教,幸勿以为空言而轻读之也。
月华寺(并纪) 明 · 李之世
 押词韵第三部
按《曹溪志》:梁天监初西域智药三藏禅师航海而来,登五羊法性寺,以所携菩提树一株植于宋求那跋陀三藏所建戒坛侧,谶曰:吾后一百六十年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大乘,度人无量。及至,闻溪水香,掬而饮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无异,源上必有胜地。乃溯流入曹溪,四顾山水,叹曰:宛如西天宝林也。因谓居民可建梵刹,百六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时韶州敬中表建寺宇,额曰宝林,即今之南华寺基也。盖自大鉴祖师授法黄梅,驻锡曹溪宗教大振。然揆天监至龙朔,适符所谶,则智药禅师实为开山法祖,顾可忘其所自乎?师肉身在濛(水衷)之月华寺,其来旧矣,曾经火灾,莲座煨烬,金骨岿然,至万历间始重新之。予舟次濛(水衷),访药禅师遗迹。瞻礼之馀,篝灯展视,见其跏趺端坐,须眉面目,俨然如生,两胫作铁石色,以手扪摩,胸坎似箨,砉然有声,亦可异也。询之主僧及居人,俱不能详师履历之由与本寺兴废之故,即志所云备载周公刻石者,今亦刊落。因借笔题诗,并述其大略以告之。余既出寺门,徘徊瞻眺,尚不忍去。忽于林下逢一老僧诃余曰:前山有虎,可早回舟。余始惊悟,行数武,复却顾,僧亦不见矣。时己未二月初四日也。
跋陀坛边悬表志,留下菩提真种子。
百七十年似弹指,袈裟罩却坟前垒。
谁将一滴遍河沙,二叶依然结五蕊。
至今人饮曹溪沚,尽是吾师功德水
石龛閟骨一千祀,劫火烧空永不燬。
有口无言坐堆堆,落叶归恨水见底。
瓦澄如漆绛罗委,行人瞻拜泪瀰瀰。
林冢宰二首 其一 南乡子 明 · 王鏊
 押先韵 出处:震泽集卷九
盗弄朝权。
群佞争趋走欲颠。
蝇蚁纷纷何所慕,腥膻。
一疏真能障百川。

宇宙名悬。
晚节完归更觉贤
过眼浮华何所似,云烟。
青史他时好细编。
赠王氏小儿 中唐 · 窦巩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竹林里偏怜小,淮水清时最觉贤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汤泉二首 其一 1076年8月 北宋 · 秦观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汤泉
满斛泠泠注不穷,幻(原作幼,据各本改)尘乾慧洗皆空。
法流水接诸天上,神瀵香闻一国中。
金粟示为除病恼,(原作跃,据张本、四库本改)仍已获圆通。
马蹄又入风埃去,回首吴吟谢迮翁(自注:汤泉有迮迮翁。)
长安罗少府 唐 · 朱庆馀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科名再得年犹少,今日休官更觉贤
去国已辞趋府伴,向家还入渡江船。
雪晴新雁斜行出,潮落残云远色鲜。
在处若逢山水住,到时应不及秋前。